王晓华曾向媒体表示,国外二手工程机械有时是变相进口,是一种倾销行为,倾销对国内主机厂商带来了很大影响,国家应该加大对自主品牌的支持。
2000—2003年,担任三一控股董事、湖南三一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当然,作为制造行业,要想实现自主研发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及拥有扎实的技术研发人才。
1985年,他与梁稳根等四名同事辞去工作,下海经商,于1986年在涟源县茅塘开办了焊料厂,毛中吾主管营销等工作。毛中吾进一步指出,由于风电是一种便宜且使用率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所以它在能源结构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过,有些人却认为,虽然三一电气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但陆地风电装机已经进入阶段性饱和状态,所以,前景不一定乐观。预计在2010—2013年期间,复合增长率将上升到13%以上。第二,品牌优势,很明显,三一重工集团通过20多年以来的发展,已经将享誉全球的品牌号召力紧握在手
第二,品牌优势,很明显,三一重工集团通过20多年以来的发展,已经将享誉全球的品牌号召力紧握在手。毛中吾曾经指出,三一电气有四大核心优势。紧接着,梁稳根迅速组织了数十名该领域的专家、工程师,先后组建起了人造金刚石压机厂和金刚石厂,生产压机和人造金刚石。
也正是在这一年,梁稳根和唐修国等三人商议后,决定将企业的名称改为三一,并将涟源的材料基地改造为三一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梁稳根感慨地说:这个行业现在和未来面对的最大对手将是海外企业,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掌握外企的技术、管理、经营模式、人才资源以及企业运作等方面的优点。第一部分 第三节9位董事打造出响彻世界的三一品牌到了1991年,梁稳根和他的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工厂在当地已经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企业梁稳根感慨地说:这个行业现在和未来面对的最大对手将是海外企业,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掌握外企的技术、管理、经营模式、人才资源以及企业运作等方面的优点。
正是在这样的目标和宗旨下,三一没有像一些没有明确定位的企业那样,还在为自己究竟应该干什么而感到困惑。作为三一董事长的梁稳根,和他创办的三一重工一样有分量,他被民间封为民营重工第一人,这并不是一个夸大的称号,就算梁稳根没有三一重工后来巨大的成就,也无法否认他作为第一个跨入重工领域的民营企业家的事实,三一起到的鲶鱼效应不言而喻。
也正是在这一年,梁稳根和唐修国等三人商议后,决定将企业的名称改为三一,并将涟源的材料基地改造为三一材料集团有限公司。1993年,对于梁稳根而言,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他不仅将企业更名为三一集团,还将涟源的材料基地更名为三一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同时还将总部搬到了湖南省会长沙。事实上,三一并不是第一个以数字来命名的企业,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个内涵较为深刻的企业之一。
唐修国问梁稳根为何想到要改工厂的名字,因为曾经有一位老先生将他们四个人的姓氏连起来读——梁、袁、毛、唐的谐音正好是涟、源、茅、塘,并说这个工厂的名字取得好,将来肯定能有大出路,而他们四人天生就是大富大贵之人。第一部分 第三节9位董事打造出响彻世界的三一品牌到了1991年,梁稳根和他的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工厂在当地已经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企业。同时,我们还要充分了解到海外企业的弱点,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扩充自己的市场,如此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和最后的胜利。于是,梁稳根迅速召集了唐修国等人协商,决定生产人造金刚石和压机,他的决定得到了唐修国等人的支持。
1991年3月,尽管当时的人造金刚石市场并不是很景气,但出人意料的是,梁稳根却看到了一个当时许多人都没有看到的商机:由于国际市场上发生的重要变化——前苏联的解体,低档人造金刚石的出口由每年3500万克拉急速降低到500万克拉,这给人造金刚石压机市场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三一重工带动了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变革。
随着市场的扩展,梁稳根又开始研制混凝土输送泵等工程机械建筑产品,并将重工领域里的一些著名专家请到了公司任职或做顾问。对此,梁稳根一笑置之。
听了梁稳根的解释,唐修国等人连连拍手叫好,认为再也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名字了。而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不仅是梁稳根豪情壮志的体现,也是三一企业的共同目标和宗旨。于是,三一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就这样横空出世了。在他看来,富贵和出路历来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的,而不是上天赐予的。此时,梁稳根内心有一个无比坚定和强大的声音,那就是用领先的技术和过硬的质量,向大吨位压机进军,迅速打开该市场。至于为何要将工厂改名为三一,梁稳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他要创建一流的企业,造就一流的人才,做出一流的贡献。
紧接着,梁稳根迅速组织了数十名该领域的专家、工程师,先后组建起了人造金刚石压机厂和金刚石厂,生产压机和人造金刚石与此同时,易小刚要到三一重工工作的选择,遭到了来自父母、妻子以及所有亲友的强烈反对。
而此时的三一重工正面临着巨大的困境,1995年6月,易小刚冒着众叛亲离的危险,坚定不移地去了长沙,并以技术合作者的身份毅然投入三一重工。进入三一重工之后不久,易小刚发现,混凝土拖泵的高低压切换要靠连接不同的管子来完成,他觉得这样既麻烦,又容易出岔子,于是他决定设计一个可以旋转90度的集流阀组来进行切换。
不知是命运的安排还是机缘巧合,招聘把梁稳根和易小刚联系起来。在所里,易小刚先后参与和主持开发了液压抽油机和注塑成形机等大型项目,并获得了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和机械科学研究院的多次嘉奖,其中包括科技开发进步二等奖。
1985年7月,他以无比优异的成绩毕业,之后被优先分配到机械工业部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工作。易小刚于1963年9月3日出生在湖南省武岗市一个普通教师的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成绩优异。梁稳根来到车间,把所有人都叫到一起,听到如此强烈的反对声,梁稳根只问了易小刚一句:易工,你认为确实可行吗?易小刚斩钉截铁地回答:肯定没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国外是这样做的,就一味地模仿别人,那是没有任何突破的。然而,也正是在这一年,易小刚做出了人生中一个无比重大的决定——放弃优越的环境、稳定的经济收入等,毅然投身到湖南长沙星沙镇那个才刚刚起步、环境简陋、前程未卜的私营企业——三一重工。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三一董事长梁稳根及公司主要领导唐修国、向文波等人开始在全国各处招聘,势必要挖掘出他们急需的技术人才。三一重工曾把这批产品卖给了公安厅的一个工地,结果全被退了回来。
但当时三一的车间主任却不同意更改原设计,他的理由是,国外用的都是管子,况且客户也没有提什么意见,换它干什么呢?由于车间主任反对,工人们也跟着一起反对。而对这一技术领域,当时三一重工的灵魂人物梁稳根、管理能人唐修国、战略奇才向文波都还没有掌握。
到了1995年(即易小刚大学毕业十年之后),他已经在北京拥有了优越的工作环境,稳定的经济收入,温馨的家庭生活,以及机械部北京机械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北京知名的液压专家等荣誉,这一切的成功令易小刚的父母和妻子引以为荣。第二部分 第三节 易小刚:做三一技术创新的第一人 1995年,三一重工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困境——由于三一重工基本采用的是焊接技术,而紧缺的却是液压技术。
如果向贵阳183厂买,不但质量难以保证,而且他们也开始在生产自己的拖泵,不会给三一供货。听完易小刚这句话,梁稳根无比明确地说:行。然而,对于三一重工而言,买日本人的设备,资金不够,而且不一定买得到。同时,三一重工自己硬制造出来的仅有的一种拖泵产品——HBT60拖式混凝土输泵,由于其技术性不稳定,产品质量达不到国家要求。
当时的沈阳盛港通过与日本石川岛的合作获得了这一关键系统,而拖泵产品当时的两大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的湖北建设机械则从贵阳183厂购买到了日本技术的国产化产品。在资金紧缺、技术缺乏的情况下,三一重工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局面。
对于一般人而言,那是傻子才会去做的事情。因为拖泵的核心产品是液压控制系统。
1981年,18岁的易小刚顺利考入华中工学院液压传动与控制专业。1996年年初,易小刚正式加盟三一重工集团。